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

財務管理第十八章之上課心得(2)

1. 上次上課談到資產負債表在(1)會計上的意義與(2)管理上的意義
(1) 複式簿記就是左右平衡
(2) 左邊就是資產(可以產生利潤的物件), 是可以動用的資源
     右邊就是責任(上方是負債, 下方是股東(業主)權益, 包含股本, 公積, 與保留盈餘)
     (2.1) Debt Capital 債權資金
     (2.2) Entity Capital 股權資金

2. 應該是最能利用錢的才能借到錢, 可是台灣卻是用抵押, 讓 有最多資產的人能借到錢, 台灣已經沒有長期負債, 只能舉短債長期使用, 不能舉長債, 稱作Rollover

3. 債權人其實風險比股東大, 公司法規定, 資本公積, 優先償還債才合理, 股東只能剩餘財產分配, 基於資本確保原則, 股東不可以把錢拿回去, 可是台灣就發生法律規定可以拿回去, 在民國100年左右, 加入了現金減資

4. 何為EVA ? 何為WACC?
(1) D = 8%, 借錢時就約定好的(優先償債)
(2) E = 有經營權的股東 + 無經營權的股東(風險最大), 舉例來說 14%

則加權平均就是 D與E的平均
8% x ( D / D+E ) + 14% x ( E / D+E )
這個8%與14%的差別, 在於中間的稅(t)

(1-t) x 8% x ( D / D+E ) + 14% x ( E / D+E ) 就是調回稅後

EBT + I = EBIT, 可以做舉債的決策, 借了錢, 股東權益會不會變?
所以 EVA = EBIT x (1-t) - (Capital) x WACC

5. 損益表
            Sales (銷貨)
-           Cost of good sold (銷貨成本)      -----> 包含原物料供應商款項及製造員工薪水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       Gross Profit (毛利)
-           Operation Expense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--> 與銷貨無關的所有成本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       Operating Profit (營業利益) = EBIT
-           Interest Expense (利息費用)         -----> D (債權人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       EBT (稅前利潤)
-           T (稅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-----> G (政府 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      Net Income (淨利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--> E (股東 )


所以EBIT就是資產負債表上的債權人利益+政府稅+股東權益
而EBIT(1-t)就是先拿掉政府的部分

6. 所以WACC / (1-t) 就是稅前概念
ex. 如果EBIT是8%, T = 50%, 出資各一半, 則稅後:
     1/2 x 4% + 1/2 x 14% = 9%, 稅後成本率是9%
     稅前就是 9% / (1-1/2) = 18%
 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